王泽仁《易经》智慧与管理者修炼 主讲:王泽仁【课程前言】任何一家企业都不能脱离本国的文化土壤,其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必然要符合其所在国的国民特性,否则即使是世界一流的管理方法也无济于事。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历经几千年的淬炼和更新,早已形成了相对固定的范式,这是任何个人、任何组织都无法改变的客观现实,只能去适应它。而作为中国的企业,就不得不对中国的传统智慧有所了解,因为这些古代的思想已经深深的影响着每个中国人。所以中国的企业必然需要有 国学智慧 2025年04月11日 0 点赞 45 浏览
王泽仁《国学智慧与员工的人格修炼》 主讲:王泽仁【课程前言】到底什么样的人生才称得上是幸福的呢?到底什么样的职业发展才称得上是圆满的呢?孔子讲: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一个人,如果对自我命运的把控很有信心,对自己为人处世的价值标准很有原则,不会被外界所干扰,不会被世俗所牵引,这样的人深通“止”的智慧:为人有原则,处事有标准,人生有方向。孔夫子总结自我生命状态时,说道: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换句话说:孔子四十而后,智慧完全贯通, 管理运营 2025年04月11日 0 点赞 46 浏览
王泽仁《曾国藩智慧与领导艺术》 主讲:王泽仁【课程前言】曾国藩,晚清四大中兴名臣之首,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领导人物之一。在长期的为官从政实践中,他所表现出来的智慧,揭示出了中国式管理之道的精义,深受后人推崇。毛泽东“独服曾文正”,蒋介石也对曾国藩推崇备至。俗话说:为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曾国藩的为人处世之道,让后世的军事大家、管理大师都悉心专研、顶礼膜拜;他的能力及思想到底有何与众不同之处?本课程通过对曾国藩从政为官之 国学智慧 2025年04月11日 0 点赞 78 浏览
刘卫平《中国传统国学文化的管理智慧》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教授刘卫平【课程大纲】一、中国传统国学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一)中国传统国学文化的涵义1、时间维度2、空间维度案例互动分析(二)中国传统国学文化的核心是儒学思想1、内容丰富2、体系庞大3、影响深远案例互动分析(三)中国传统国学文化的经典代表作1、“四书”:2、“五经”:案例互动分析二、中国传统国学文化是我国现代管理重要文化资源(一)现代管理内涵及其本质1、管理的对象: “人”与“物 国学智慧 2025年03月28日 0 点赞 90 浏览
真正的强大,是允许一切发生 林清玄曾写给友人一副对联:上联“常想一二”,下联“不思八九”,横批“事事如意”。人生,如同一场漫长而曲折的旅程,每个人都在自己的道路上跌跌撞撞,探寻着前行的意义。我们遭遇风雨,也遇见彩虹;我们经历失落,也收获成长。当你能允许这世间的一切发生,你就能打破束缚,变得无比强大。所谓允许,不是摆烂,不是颓废,而是一种内在的强大。是一种“我自清风来,笑看人间事”的洒脱,是“尽人事,听天命”的豁达。01 允许 国学历史 2024年12月30日 0 点赞 117 浏览
人的一生不要瞎忙,做好这四件事! 人的一生不要瞎忙,做好这四件事!人生在世需要做好以下这四件重要的事情。一是要用心经营好家庭,因为家和才能万事兴;二是要交对真正的朋友,远离那些酒肉朋友;三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清楚明白自己适合做什么;四是要悉心照顾好自己,毕竟身体健康才是最大的财富。 国学历史 2025年01月01日 0 点赞 132 浏览
天若有情天亦老的下一句,你知道是什么吗? 李贺写下“天若有情天亦老”后,没想到整个唐朝都没人能接上,直到宋朝,一个酒鬼在喝醉后无意对出了下半句……(信源:《“诗鬼”李贺骑驴寻诗觅句》——中国网三农)李贺是很有才华的,他幼年时期就天资聪慧,但家境却并不好。所以自幼年到长大,他受到了很多的委屈。这句诗是他《金铜仙人辞汉歌》中写出来的,是想表达在蹉跎的岁月中感情逐渐老去的意思,有些悲叹之意。后来这句词受到了唐朝很多人的敬佩,人们一直都想要接住他 国学历史 2025年01月07日 0 点赞 136 浏览
任德山《国学通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 主讲:任德山课程大纲一、为什么要学国学?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课纲下面面称“国学”)是中华智慧发展的永恒基础和源泉,积淀了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我们生生不息,创造日新的丰厚沃土。2.朱自清先生说过,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对本国的经典有接触的义务。学国学就是全面提高文化素养。3.人类历史有一个现象,每一次的进步,都要回到文明的源头,汲取本源的智慧,以资开创复兴之路。4.修身则事业永续,齐家则 国学智慧 2025年02月22日 0 点赞 136 浏览
一个人最大的愚蠢:习惯性反驳 不知你是否见过这样的人:无论你说什么,他的第一反应就是针对你,反驳你;无论观点是否正确,只要言语胜过别人,他就会洋洋得意、并引以为傲。可事实上,处处反驳,事事争辩,只会自断后路,将自己推向不利的深渊。在明朝,有个叫王朴的进士,因为反驳欲过盛,时常与朱元璋发生争辩。 国学历史 2024年12月30日 0 点赞 156 浏览
曹胜高《四书与儒商之道》 课程1:大学与发展之道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的发展做了系统规划,《大学》作为儒家学说的入门读物,对个人 的发展做了系统的论述,其中提出的明德、新民、至善“三纲”,作为成就事业的前提;其中提出的“八 目”,蕴含了内圣外王之道,概括了一个人从蒙昧走向高明、从小我走向大我的基本路径,成为中国士大夫阶层修身养性、成就自我的根本,其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作为内圣之道,着眼点在于如何提高个人的修为;修身、齐家、 国学智慧 2024年12月10日 0 点赞 159 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