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背景
“正本清源”是中国传统文化亘古不变的渊源。古往今来,有大成就者,无不是集易道医三者为一炉进行系统的参悟,修证,实践。易为大道之源,以天地为纲纪,言万物造化之契机,道芸芸众生生化之妙理,一理贯天地人三才之道尽之矣。内经的核心思想是以《易经》天人合一的理念为主体框架 ,专门讲述人体各脏腑经络等与大自然的息息相关对应之理。道家以老庄思想为核心,深层次地阐述生命与自然息息相关的哲学思想,强调身体,心神和精神的整体养生,其养生哲学对人身心健康的维护,尤其对人道德的调适具有重要价值。 讲堂立足经典,寓道于术,从中正法脉,借名师传授。集易学、道家、中医养生方法为一体,身心合一进而实修,学其理,明其法,以资人事智慧 ,以通事业繁杂,以养精华身心,为生命的不同领域赋能。
名师亲授
张其成:著名国学教育思想家,现代易学专家,国学养生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首任院长。蝉联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张其成中医发展基金会理事长,国家非遗“张一 帖”医家第15代传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孟至岭:字正然,号云卿,别号寂寥山夫。现任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委员,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北京白云观方丈。
孔令谦:孔子第七十六代孙,四大名医之一孔伯华先生之孙。北京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孔伯华中医世家医术”代表性传承人。孔医堂中医连锁医疗机构创始 人、董事长。
课程特色
实证 道法自然
集易道医三家之精髓,掌握科学摄补人体精气神 的方法, 以道家养生原文精华为参考,进行详细讲解 ,了解道家炼丹养生方法及日常自我调理养生的核心 方法。
实修 天人合一
从理论到实践,体悟天人合一的修炼。全程由专业导师带队指导学员落地实修实炼,通过正确地实修锻炼方法,每个人都可以实现“七七血质变,百日筑基一小成,千日修身胎骨变”的真实目标。
易用 穷则通变
学习圣人设卦观象之法,易学易用。通过易理指导人生、事业,明辨吉凶,探寻三才合一养生之道。
问道 溯道教之源
同修交融天地之道。亲历中国道教圣地参访,实地体会道家实修,身临其境地了解道家历史脉络、养生修身。
调理 平衡阴阳
掌握中医养生基础。以中医理法探其源,进而守神、保精,以方药除疾安身。
诊断 见微知著
一对一为学员构建健康档案,根据需求为学员进行诊断调理。
课程大纲
第一单元 |
|
易道医哲学与养生 国学以《易经》为核心,原因在 于大易的精神——“易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源头和主干。“ 易道”不仅深深影响了儒家、道家和佛家,而且影响到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 |
易经现代应用 一部《周易》海纳几千年生生不息的智慧,揭示了“简易,变易,不易”的易学内 涵。其对为正之道的理解,对福祸否泰的洞察,可以深入地帮助我们认知世界与了解自我。“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了解未来二十年三元九运——九紫离火运。将道与术结合,帮助我们更好的顺势而为。 |
第二单元:易理与术数 | |
术数之学,原出于阴阳之官,阴阳设官,始著于三代,盖职掌星 象,顺适农时,因应人事者也。然溯其源流,旷渺幽远,欲逆料而知来者少,于是托赖占卜,以决休咎。继而文明进展,人事纷繁,卜筮之术,枝蔓流衍,同异互见。然原始要终,不外五行、八卦、九宫、 历算。随之据星象而纳甲于八卦,引九宫而遁伏于奇门,于是太乙、 六壬、丁戊、紫白、方伎竞起,各擅胜筹。 | |
第三单元:身易与健康 | |
古人云:不知易者不可为相,不知易 者不可为医。”本单元课程近取诸身,以 人为本,以身为正信,以大小宇宙同构的 天人感应模型直接讲健康管理。结合五音 立运,五音廿五种人等,讲律历的理性追 求,关涉中医脉学、药学与内丹的数理及 其标准化,进而理解易何以与天地準。 |
|
第四单元: | |
道家哲学与经典解读 道家贵生,其经典不仅是哲学经典,还论述长生久视之道。道家养生文化又称为性命双修的养生文化,以收心求静为基础,叫做修性;以养精固本为归宿,叫做养命,是道家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
参访道教全真龙门派祖庭——白云观 道教文化是中国的本土宗教,是真正意义上的传统文化。道教 以“道”为最高信仰,用老子的“道德”思想来告谕、教化众生, 追求宇宙真理。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本单元将详细讲述道家的宇宙观、生命观、世界观等内容,详解讲述:道、德、玄、一、 命、盗、机、自然、无为、清静、寡欲、不争、柔弱、抱朴、坐忘 、九守、三元等诸多道学专用名词术语。 |
第五单元:道家圣地实修——问道武当山 | |
亘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武当山是中国道教圣地和武当武术的发源地。尊奉张三丰为祖师,修太和之气机;明忠孝仁义礼智信。其历史悠久且文化底蕴深厚。建筑因地设施,临险构筑,优美的自然风光中蕴含着玄妙、神秘、庄严的道家色彩。道家认为,天有三宝日、月、星,人有三宝精、气、神。若想长寿,必须保护好人体三宝。本单元赴道教圣地实修养生功法,旨在调整人体内部 的阴阳平衡,提升个体的自我修复能力。 1.武当山道教学院了解武当的历史及内家功法 2.现场课——参访太子坡,紫霄宫,金顶 3.实修课——跟随武当传人在观内研习养生功法 4.拓展课——武当山博物馆参观 |
|
第六单元:道家圣地实修——探寻茅山千年道韵与帝王文化 | |
茅山道教源远流长,在中国道教史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和地位。 自唐以来被誉为天下“第一福地,第八洞天”,是我国道教“正一 派”的上清宗坛所在地。 1.道家禅修入门,道家养生功法 2.探秘道教文化,道长亲授居家风水速成 3.茅山知名法师讲解道教文化,道教礼仪,祈福 4.深入体验道士生活,与道长共进午餐,交流 5.畅游国家五A级旅游景区,重温传统文化。 |
|
第七单元:道家圣地实修——问道中国道教祖庭龙虎山 | |
东汉中叶时张天师在此炼丹,丹成而龙虎现,山因得名。龙虎山因而也成为中国道教发祥地。 1.全程专业养生导师现场指导,授课 2.实修课堂——道家半辟谷(养生餐) 3.实修课堂——养生功法实修 4.个体指导、总结分享 5.参访古代哲学“顿悟心学”发源地天象山书院;禅宗贡献最大的参 禅悟道之地金龙峰马祖岩;观道教第一绝景——仙女现花。 |
|
第八单元: |
|
中医与养生 本单元以《黄帝内经》原文为蓝本,精准解读《黄帝内经》原文中的“生气通天论、金匮真 言论、阴阳离合论、阴阳别论、灵兰秘典论”等原文内容,使学员们从源头了解到人体生命与大自然的息息相关性,以及生命的真谛在哪里。 人体五脏六腑生成原理 人为何长有五脏六腑?如何调整五脏六腑的功能?如何运用五脏六腑与天地的对应关系来平衡身体机制?《黄帝内经》原文里都会帮我们破译。 三部九候与人体对应关系 古人云“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故人有三部,部有三侯,以决生死,以处百病,以调虚实,而除邪疾”。道家认为, 人生天地间,人的生命是由无形的天气与有形的地气阴阳和合而生 成。《易经》中每个单独的卦象为三个爻构成,中间一爻为人道, 上面一爻为天道,下面一爻为地道,以此象征天地人三才之道。医家沿袭此思想,形成三部之说,即天部、人部、地部。九侯则是将 三部中的天部、人部、地部中的每一部分一分为三,即再分天、地 、人三才之道,三部乘以三则九侯产生。 |
|
第九单元: |
|
经方里的中医智慧 经方是中医的精华部分。《伤寒论》有很多经典的小方子,两三味药就能缓解生活中的常见病。本单元名中医教您解读经方里的中医智慧,这些历经千年考验的经典药方,不仅在治疗上效果显著 ,在预防上也具有独到的优势。 四时调整身心与四时养生论 春温、夏热、秋凉、冬寒为四时之气,人为天地的产物,人的生命活动时时离不开大自然,要与自然之气相通。人为万物之灵, 人的精神情志与天地四时之变化有着不可分割的相互联系。不同季 节有不同的调养身心方法,遵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基本原 理,以达天人合一养生妙境。 不治已病治未病 《黄帝内经》云“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知万物者,谓之天子。”《黄 帝内经》的核心思想,“不治已病治未病”,才是我们求学养生的最终目的。 |
招生对象
企业董事长、总经理、企业接班人及高层管理人员
有意进修国学课程的学习者以及养生爱好者
学习形式
课堂经典研习+道教养生圣地实修+特色主题活动+心灵禅修
北京白云观 · 湖北武当山 · 江西龙虎山 · 江苏茅山
学习时间
学制一年,九个单元,20天课程(含实修研学)每个月集中一个周末上课
授课师资
拟邀师资
张老师:著名国学教育思想家、现代易学专家、国学养生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首任院长、教授。
孟老师:字正然,号云卿,别号寂寥山夫。现任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委员,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北京白云观方丈。
孔老师:孔子第七十六代孙,四大名医之一孔伯华先生之孙。北京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孔伯华中医世家医术”代表性传承人。孔医堂中医连锁医疗机构创始人、董事长
李老师:易医名师、上海无极书院执行院长、易文化研究院院长
刘老师:著名易学名师,精通《黄帝 内经》与《易经》。研究道家文化四十余载,对道教各门派的修身养生方法均有深入的研究与实践心得,形成 一整套体系完备的黄老之术的高级修炼养生方法。
崔老师:中国传统文化学者,中国武式太极拳传人,从事国学及传统养生研究二十余年,提倡中国文化即身心文化,对武道和医道颇有造诣。
景老师:首都医科大学教授、 博导、社会医学与健康教育学科带头人、 北京大学博士后、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著名医科高校35年以上执教经验。
温老师:广州中医药大学《黄 帝内经》教研室教授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一院内科专家,从事教学、科研、临床医疗工作三十多年, 曾获广东省教学成果 省级一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等。
陈老师:国家级名老中医、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博导、主任医师、北京卫视《养生堂》栏目主讲嘉宾。
黄老师: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中医学会医古文分会常务委员、北京教育考试院医古文命题主任、《中 医教育》《中华中医药 杂志》审稿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