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担心什么,什么就控制你。——约翰·洛克
你是否也在为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焦虑所困扰呢?
比如,总是担心钱不够花,时常害怕工作会丢,每每忧虑孩子不够优秀……
其实,这样的焦虑,人人都有。
环境的变化从来都不是针对某一个人。但是,在外部世界的纷繁变化之下,我们能调整的只有自己。所以,回到自身,你也许会发现,大多数的焦虑和不安来源于自己的起心动念:还有更好的!还要更多的!还想更快的!
那么松弛幸福的状态到底该从哪里找呢?这颗心又该如何安定下来呢?
也许,我们可以从跨越千年的中华经典智慧中,寻找答案。
《大学》有言:“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句话的意思是:知道应达致的境界才能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有所收获。
其中最关键的一步,是“知止”。
有人不禁要问,究竟什么是“止”?又该“止”于何处呢?
朱子说:“止者,所当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
什么是“至善”呢?阳明先生所说的“尽其心之本体,谓之止至善”,点明了至善的本体就是心中良知。知止,就是知道止于至善,知道这颗心要朝向良知的方向。
孔门七十二贤人之首——颜回的故事或许可以给我们启发。
颜回的生活状态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吃着最朴素的食物,这样的穷困,大多数人都受不了,而颜回却乐在其中。
心中有怎样的志向,就会牵引我们走向怎样的地方。颜回一生的志向,便是坚定地朝向良知,这也是他“不改其乐”的根源所在。在日常生活的实修实证中,我们该如何做到“知止而定,志定心安”呢?
阳明先生在《大学问》中告诉我们:“今焉既知至善之在吾心,而不假于外求,则志有定向,而无支离决裂、错杂纷纭之患矣。”
如果我们朝向外部世界的诱惑、标准和评判,自身的现状就总有不足之处,自然无法止住疲于奔走的脚步,更无法止住欲望频生的心。而当我们朝向内心本自具足的“至善”,朝向良知时,就不会再急功近利,不会过度地追求眼前的结果与短期的回报,志向也更加坚定。
“石油大王”约翰·洛克菲勒,在33岁那年赚到了人生的第一个100万,在43岁时建立了世界上最庞大的垄断企业——美国标准石油公司,却在53岁时染上了严重的消化系统疾病,差点丧命。前半生,洛克菲勒一直在追求金钱、财富的路上,不止不休。心中的欲望,似乎永远也无法得到满足。后半生,他开始发现本自具足的大我之心,把更多善意和爱,通过金钱的方式,给到了更多的人。
爱出者爱返。这些善意和爱,也在滋养着他的生命。53岁就因病差点丧命的洛克菲勒,最后活到了98岁。
“知止”的功夫不在外界,而在内心。活在当下,朝向良知,止于至善。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