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杂咏》中言:“节序届芒种,何人得幽闲。”
“芒种”,也被称为“忙种”,人忙,心忙,身体忙。
正值仲夏,降水充沛,湿热交织,使人伤津耗气,疾病也悄然滋生。
所谓,顺四时,适寒暑,芒种之际,养生为要。
牢记这三忌三宜三秘诀,度过生机盎然的夏日,享受健康与宁静的美好时光。
01 三忌:保健之道,慎行无虞
1.忌贪凉,生内热
芒种节气,暑气迎人,冰凉诱惑难以抵挡。
此时,湿热之气正盛,若寒湿侵袭,容易损伤体内的阳气。
而人体出汗较多,一旦体表温度骤降,热邪向外发散不出去,形成内热,便会引发关节疼痛、腹泻等症状。
过度贪凉,无疑是给身体埋下隐患。
我们不如调整室温,适当远离冰冷的空调和诱人的冷饮,切勿让伤寒趁虚而入。
夏日炎炎,在自然之温中调节,方能维持平和之气。
2.忌熬夜,误作息
杜甫在《夏日叹》中所言:“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此刻,日长夜短,人心易烦,使人难以入睡。
如果经常熬夜,会削弱阳气,扰乱人体的生物钟,加重身体的负担。
中医讲究“子时一阳生”,子时是人体阳气生发的重要时段,也是身体修复的好时机。
若安然入睡,便可借助天地之阳气,滋养身心,促进健康。
芒种时节,人体也应顺应自然规律,养成晚睡早起的好习惯,才能精神满满地迎接新的一天。
3.忌暴晒,受暑毒
芒种时节,阳光毒辣。
人体的阳气较旺盛,加之暑热,容易引发心火上炎。
长时间的暴晒不仅会让人感觉难以忍受,还可能引起晒伤、中暑。
太阳虽好,但也不能让它“热情过度”。
涂好防晒霜,带好遮阳帽,备好充足的水,便能抵抗炙热阳光。
尤其是中午12点到下午3点这一段时间,正值光照最强时,尽可能避免外出,选择在阴凉处活动。
02 三宜:顺应自然,养生有道
1.宜清补,脾胃和
在芒种节气,湿热交织,气候多变,使人食欲不振。
《论语》中云:“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中医认为,脾胃乃是最为脆弱且敏感之地,需倍加呵护。
我们不妨遵循“清补”的饮食原则,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以养护脾胃,排湿健脾。
如绿豆汤、莲子粥、冬瓜汤等,这些食物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口感清爽,能够帮助我们缓解湿热带来的不适。
同时,注意定时定量、细嚼慢咽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给脾胃带来过大的压力。
2.宜运动,湿气畅
中医认为:“动则不衰,逸则易病。”
适当的运动,能够助我们身体排湿,增强体质。
湿热交织的芒种时节,运动也需恰到好处,避免过度消耗体力。
如,散步、瑜伽、太极等轻松的运动方式,既使生活的调剂品,又能强身健体。
清晨或傍晚,也是我们外出运动的绝佳时机。
不如约上三五好友,走一走,动一动,让身体排出多余的湿气,享受运动带来的身心愉悦。
3.宜静心,神情宁
夏日炎炎,酷热难耐,人们往往容易心情烦躁,情绪波动大。
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说:“夏日心火旺盛,宜安静养心。”
诚然,情绪与身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大悲大喜会直接侵害五脏六腑。
不妨尝试一些能够放松心情的活动,如聆听音乐,静坐冥想;或是在公园小走,感受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
平复情绪,缓解压力,方能使心灵得到滋养。
在忙碌的生活中,我们也需找到属于自己的“小暇”,让生活更加充实有趣。
03 三秘诀:巧寻穴位,气血畅通
1.内关穴:宁神之穴
位置:内关穴位于前臂正中,距离腕横纹三横指,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按摩方式:用拇指的指腹轻轻按压内关穴,进行适度的揉动,每次按摩可持续数分钟,力度以感觉舒适为宜。
按摩作用:起到宁心安神、理气和胃的作用,有助于调节情绪,促进睡眠,缓解胃部不适。
2.中脘穴:温胃之穴
位置:中脘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四寸处。
按摩方式:用食指和中指并拢,点按中脘穴,持续1分钟,直至穴位处有温热感。
此外,还可以双手交叠,用掌跟在中脘穴处按揉,直至该部位柔软发热。
按摩作用:有助于改善胃部功能,缓解胃痛、胃胀等不适。
同时,中脘穴还能促进消化,增强食欲,对于夏季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的人群尤为适宜。
3. 承山穴:止痛之穴
位置:位于小腿后部,正中线之处,伸直小腿后,尖角凹陷处。
按摩方式:用拇指和其余四指相对用力,提拿肌肉,进行一松一紧的提捏式按揉。
按摩作用:不仅能够舒筋活络,缓解腰痛、痔疾等带来的疼痛,更能促进血液循环,减轻肌肉的疲劳感。
对于长时间站立或行走的朋友们,这无疑是最佳的保健伙伴。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