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果效应也叫做棉花糖效应,来自于一场心理学实验中的偶然发现,1960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WalterMischel)设计了一个著名的关于延迟满足的实验。
这个实验是在一所幼儿园中进行的,研究人员把数十名儿童单独放在简易的房间里,并放上了儿童爱吃的如棉花糖之类的零食,然后告诉他们可以选择马上吃掉,或者等待研究人员回来再吃。
如果等到了研究人员回来后吃则可以多得到一颗棉花糖作为奖励,在等待过程中他们也可以选择按铃提前叫回研究人员。
面对触手可及的棉花糖的诱惑,孩子们的表现各不相同,结果大多数的还没有坚持到三分钟,一部分甚至没有按铃,实验大致持续了十五分钟,结束时只有大约三分之一的孩子成功等到了研究人员回来兑现了奖励。
经过12年的追踪,凡熬过20分钟的孩子长大后都有较强的自制能力,自我肯定,充满信心,处理问题的能力强,坚强,乐于接受挑战;
而选择吃1块糖的孩子长大后则表现为犹豫不定、多疑、妒忌、神经质、好惹是非、任性,顶不住挫折,自尊心易受伤害。
所谓一块糖果是“当下”两块糖果是“远方”
这便是“糖果效应有清晰的规划和理性的认知用长远的目光去看待问题不被眼前短暂微小的利益迷惑做一名有远见的奋斗者。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