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12秒效应'描述了一个现象:当人们遇到让他们极度愤怒的事情时,他们的愤怒情绪会在短短的12秒内达到顶峰。关键在于,很多人无法控制这个短暂的情绪爆发期,可能会说出或做出令自己终生后悔的事情,这一效应提醒我们,在面临挑战或激怒时,应该先冷静自己的情绪。给自己至少12秒的时间来缓和情绪,可以避免在愤怒的瞬间做出冲动的决定。因此,无论面对何种突发事件,都应该给自己留有冷静和缓和的空间,避免因一时的愤怒而采取过激行动。
给大家分享一个情绪稳定的小故事:
孔子,伟大的儒家思想家,年过半百后,开始了他的周游列国之旅,广泛传播自己的儒家哲学在这段不平凡的旅程中,他遭遇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包括误解、嘲讽甚至危险。在他的旅行中,一个令人难忘的经历发生在郑国。当地的人民,对孔子的思想持怀疑态度,他们甚至嘲笑他,将他比作“累累若丧家之犬”意即像一只失去家园的流浪狗。面对这种讥讽孔子展现出了他的高尚品格和智慧。他并未生气或辩驳,只是淡淡地回应了一句“然哉,然哉”,意味深长地表示认同,然后继续他的旅程
简单事不争吵,闹心事不烦恼,发火时等片刻,生气时不决策。心态顺了,路自然就稳了。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