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老师: 宁高宁
常驻地:

宁高宁,这位曾引领华润、中粮、中化集团、中国化工四家全球五百强企业的领航者,被赋予了众多称号——“国企的职业守护者”、“中国的韦尔奇”、“红色摩根”、“地产老兵”、“救火队长”……他这个最具企业家精神,最不像“领导”的央企掌舵人,同时也是擅长将纷繁复杂的局面整合成强大品牌的中国企业家典范。

宁高宁教授说曾说,以前经营管理几家公司时,我也是在雾中行走、摸索着。但差不多40岁的时候逐步摸索走过来,并形成一些感受。

为何企业能够成功转型?


核心就是培养文化、打造团队,并且文化不断延续,团队不断前进,而这十分考验“领导力”。在注重培育高层次领导力之外,领导者必须关键时刻起作用,做复杂局面的“解扣者”的同时,还要学会“管人”。


从华润说起,华润经历过彻底的、产业式的转型。华润最开始是贸易企业,今天华润的几万亿资产和那时候完全不一样。现在几乎到处都能看到华润,是因为这个公司做得很好,做得很坚决、很持久,它可以做啤酒、医药,也可以做电力、地产,华润几乎做什么成什么。当然有犯过错误,慢慢地调整。


中粮也经历了大的转型,从一个贸易公司转变成全产业链的企业,现在超市里卖的东西,油、面、米、酒都有卖的,已经有体系、有品牌了。


中化更是经历了非常巨大的转变,彻底变成科技化的企业,是研发驱动、科技创新、世界领先的企业,不光是规模。最关键是领先战略转变、布局的转变,所有问题科技至上、科学至上,科技成为它唯一的驱动力,没有新技术不投资、没有新产品不投资,公司里研发变成了最主要的任务。


为何能够成功转型?核心就是培养文化、打造团队,并且文化不断延续,团队不断前进。所谓的“领导力”很大意义上就是讲团队,特别是讲一把手做了什么,起了什么作用。


用打造百年老店的思维 促进转型升级


要打造百年老店,企业必须不断转型,在什么地方抓住机会做战略。不过,有时候企业是被迫的,有时候是主动选择的。


第一是市场环境的变化。华润是典型的市场环境的变化。业务没有了,因为外贸企业放开了,不做代理出口公司基本没有业务了,那时候所有贸易公司都自己做,没有代理做了,由此需要转型。当然也可以说不做,等着等着公司就没有了,当时很多贸易公司就没有了。过去商务部几大公司已经没有几个了。为什么现在只有中化、中粮、华润、五矿等等,就是因为主动转型,有了新投资,企业适应了市场环境变化。


第二个是商业模式。市场环境变化使得所有没有附加值的模式没有了,比如中粮不推全产业链,只是做原来没断的东西。全产业链模式是指从源头开始,从田间到仓库。中粮做的全球的并购,变成国有化的企业,可以做消费品,把粮源和消费品连在一起,商业模式完成改变后公司结构也改变了。


第三是行业选择转变,选择机会。管理华润的时候沃尔玛很火,是全球第一大公司。当时我在华润提出了“4个5”,就是5年时间投资50亿,做到500亿销售额。当时华润提出在全球做路演融资,分销引领供应链。华润有做食品、衣服,前面做超市,集资了好几轮。后来到了互联网时代,来了马云的满街送货,华润就不行了。不过华润现在模式完全不一样了,被迫把超市做向高端了。现在华润的超市都是在高级写字楼下面,基本都是进口货,卖得很贵,这是华润的优势也是行业转变的结果。


第四个是区域跨越。这属于国际化、典型的战略机会。华润和中粮就是典型的案例。中粮通过海外并购,一下就变成国际性的粮食公司,几十个国家、上百个国家的粮食团队并在一起,中粮成为国际化企业了。中化更典型,中化自身有60%多的资产在海外。中化海外有9万员工,涵盖了农业、种子、农药、化肥,包括轮胎、动物营养、有机农场规划等等,这些业务每一项都是全球领先的。


商业模式创新基本很难,所以不能只讲求规模,现在讲究全球科技治理理念下的国际协同创新发展。协同,本身是协同产业链上下游,现在是产业化。大量研发的题目设置,流程设置,人员参与,特别是大量实验在做。现在就叫做中国现代化世界水平,这个力量会越来越强。


第五是架构重组。专业化的重组能够为企业带来巨大的转变。中化前年并购了山东鲁西,是一个化工企业。通过并购,中化可以把战略丰富了、修正了、补齐了或者提升了。但是这里又很复杂,有非常复杂的决策体系、非常多的规定。如果做不好,会有非常严重的后果。并购会有失败情况出现,但是我做的并购基本上比较成功,也有不太好的,但是没有完蛋的,这个就是引入新投资者加入股权。


第六是技术升级。技术升级是战略转变,通过战略转变成一个技术型的公司,是非常令人兴奋的转型。中化所有能够存在的都是因为技术,这可是在中美贸易战之前,是2018年的时候,那时候华为也没有被制裁,当时中化已经开始做技术转型和技术升级了,转变成技术型公司。



关键时刻起作用 做有“人感”的人



作为所谓的领导人,要在关键时刻能起到作用。不能有钱就搞,没钱的就不搞,关键时刻起什么作用?比如投资失败了,经营失败了起什么作用?这里分两个,是管理者自身决策失败的还是别人决策失败的。对失败的态度、如何处理一些不好的资产是非常考验管理水平的,比投资还要难。


但有好多人会不愿意去处理这件事,这时候就是作为领导人担当的时候。这种情况下,作为领导人,要真正站出来。第一考验眼光水平处理好,第二考验意志和担当。如果没有这个领导力,说不咸不淡的话,谁也不知道如何处理。


再一个,业务之间出现矛盾的时候,比如对财务资源的争夺,对协同方式的不同意见,对评价问题的不公平,这种问题太多了。在公司里如果不能及时解决问题,就会一团乱,管理者必须做到快速解决,见“扣”就解,直到公司最后没有“扣”了。


所谓的领导人,所谓的董事长,对外来讲我认为就是“求人”的。所有的问题,所有需要的客户、政策、金融、财务,到最后必须领导人出面为公司争取资源和政策,就是求别人。再一个是重大的人事变动。很多人事变动,不一定是领导人直接启动的,可能某一个部门的经理、某个业务的经理,酝酿一下不行就没做,但是你支持了就会产生矛盾。只要看到有人说他下属坏话,知道这个领导一定不是好领导,下属错了可以私下说他,但是不能在外面说。以为把责任推脱了很聪明,把箭躲过去就万事大吉了?但是在领导这儿也有了不好的印象,就是什么也干不了。


再讲一下关于“人”的问题。当时出了一本书叫《人感》,“人感”是什么意思?我觉得作为最主要的管理手段,最有力的管理手段,也是最简洁的管理手段,就是“管人”。在组织里,管资产、管上市、管融资都可以做,最难的是管理人,耗费最多的精力。


不能把人和物、业务、资产混在一起来看,人一定要分开来看。做所有的事情都要假设有“人”,投资有人,并购有人,做新业务的研发要有人。


这里还涉及到怎么评价人、考核人。华润最早有六项硬标准,六项软标准,中粮有九项各种维度的标准,人力资源部也好、董事会也好,写的标准很难套在人身上去用。


比如什么叫专业创新?怎么评价?只能打分就不会很准。所以,在这里面有一样东西是必须具备的,就是“人感”。再比如,一个领导人很有责任感、很有荣誉感、很有方向感,这些都是不错的,如果再有“人感”,就会帮助他大约判断下属的性格、特点、能力、精力和工作热情等,判断这个人适合做什么工作。


应该把“人感”系统性地总结出来。比如,人力资源管理学里的“人感”。有人会觉得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发工资,要看他怎么考核、怎么认定。但人力资源管理要做到很具体,具体到让CEO知道上任第一天面会临什么困难。

授课老师

宁高宁 北大国发院实践特聘教授、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

邀请老师授课:13911448898 谷老师

主讲课程:《逆境与信心》

宁高宁老师的课程大纲

点赞(0)

微信扫一扫

T:13911448898

立即
报名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