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勇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邀请授课:13911448898 谷老师

常驻地: 北京

擅长领域: 历史 传统文化 儒法道 国学智慧

老师线下课:

马勇老师简介

1986年毕业,获硕士学位。同年至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从事研究工作,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1999年晋升为研究员。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文明研究中心、安徽大学胡适研究中心等研究员,河南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校教授,中国现代文化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等。出版有《中国儒学三千年》等。


获得荣誉
在过去数十年,马勇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学术史及儒家经学、近代中国文化、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化史、中国文明史等研究,所著《汉代春秋学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1992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一届青年优秀成果专著类二等奖;《梁漱溟评传》(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年),1992年获华东地区优秀政治理论读物一等奖,1995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二届青年优秀成果专家提名奖;联合主编的《中国现代化历程》(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一等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一等奖、第六届国家图书奖、郭沫若历史学奖等;所著《从维新运动到义和团》(《中国近代通史》第四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获新闻出版总署首届"三个一百"原创工程奖。二十年已出版学术著作三十种,发表论文百余篇。


主要著作

著有《中国儒学三千年》《汉代春秋学研究》《近代中国文化诸问题》《超越革命与改良》《中国文明通论》《重寻近代中国》《"新知识背后":近代中国读书人》《晚清二十年》等书。

在中国学术史及儒家经学研究领域,马勇教授的《汉代春秋学研究》从比较广阔的学术视角详尽考察了春秋学在汉代的发生、发展和衰微,探讨儒家学术官学化过程及其僵化,是儒家经学研究领域一部很有影响的著作,出版二十年来一直受到相关研究者的重视和广泛征引。

马勇教授的《秦汉学术:社会转型时期的思想探索》(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一书是在《汉代春秋学研究》基础上对秦汉学术史的重构,作者将秦汉学术放在中国历史大背景下进行考察,认为秦汉学术为后来中国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后世中国的许多问题都可以在那几百年思想文化发展中找到线索或萌芽形态。马勇教授的这些观点还见于他的一些专论,如《黄老学与汉初社会》(《中国史研究》1992年第4期)、《李斯的思想品格与秦文化政策的得失》(《齐鲁学刊》1992年第5期)、《公孙弘与儒学中兴》(《大陆杂志》(台北)第85卷第3期,1992年9月)等。

秦汉学术史是马勇教授的学术根基,中国学术史研究则是其扩展。马勇教授的《儒学兴衰史》(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中国儒学》第一卷(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等,在前辈学者研究基础上,对儒家学术的全部历史进行开创性的清理和研究。前者以简练文字描绘了儒家学说的演变,后者以宏阔的历史视野重建儒家学术的历史。作者对儒学史上的许多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解释,见解独到,论证严密,受到相关研究者普遍重视。

在近代中国文化研究领域,马勇教授出版有《近代中国文化诸问题》(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出版,东方出版中心2008年增订版)。在这部著作中,马勇教授对明末利玛窦以来的中西文化论争和中国文化发展进行了仔细研究,对这三百年文化发展重新评估,得出了与梁启超、钱穆等人很不一样的结论。作者认为,这三百年的中国学术并非有过中止或断层,鸦片战争之前的两百年,中西文化交流并非中断,中国文明中的西学因素只是因为各种原因由显而隐,包括乾嘉汉学在内的清学史必须充分估计西学因素。这些观点,马勇教授还有专文进行阐释,像《乾嘉汉学与西学的内在关联》(《东西方文化交融的道路与选择》,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等,都在学术界有比较大的影响。

中国近代史是马勇教授的职业,在这方面著述甚多,主要有《1894-1915:梦想与困惑》(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超越革命与改良》(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1年)、《从戊戌维新到义和团(中国近代通史第四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1898年中国故事》(中华书局2008年)、《1900年中国尴尬》(中华书局2010年)等。


人物评价

他是勤奋的、踏实的,没有沾染有的小文人那种浮薄油滑习气,显示他属于有希望那一面的青年学者,治学具有顽强的毅力。(马勇的硕士导师、史学大家朱维铮)


自我评价

这一路上,我所坚守的主要是学会放弃、甘于放弃。人生苦短,一辈子做不了好多事,坚守与放弃看似冲突,其实就是一件事。我佩服那些将实业或行政与学问双肩挑的朋友,但我自我评估,一辈子大约也只是读书,读中国史。

微信扫一扫

T:13911448898

立即
报名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